![]() |
来源: 地调院 | 发文机关: |
分享到:
|
近日,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张固成等同志依托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南岛近岸海域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项目编号:421MS0813),在SCI期刊《Minerals》发表题为《中国海南岛东寨港表层沉积物中潜在有毒元素的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标志该团队在红树林湿地生态风险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该项目研究聚焦于海南岛东寨港湿地,系统解析了该地区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r、Cd、Ni、As等7种潜在有毒元素的空间分布模式、污染状况、潜在来源及生态风险水平,取得三方面创新性认知:
一是基于《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标准,发现除Cr和Cu在局部采样点超出Ⅰ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外,其余元素均符合Ⅰ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二是通过污染系数(CF)、污染负荷指数(PLI)、地球化学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分析结果表明,Zn、Cr、Ni、Pb、Cu主要来源于自然地质过程,而Cd和As的高富集区(研究区南部)与水产养殖、生活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其中Cd被确定为研究区域的主要潜在有毒元素污染物和生态风险因素,但生态风险水平较低。
三是沉积物毒理学特征的效应中值商(M-ERM-Q)和危害商(HQ)的平均范围表明,研究区域沉积物中的PTEs存在一定的毒性风险。
该研究成果对海南岛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潜在有毒元素的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重要技术参考,更警示需加强红树林周边水产养殖污染管控与生活污水治理,对推进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图1 东寨港表层沉积物中As和Cd的CF值和Igeo值的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