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基层动态
海南地质大讲堂⑫| 揭开“核与辐射”神秘面纱
2024-04-24 16:44 来源: 省地质局 发文机关: 省地质局
分享到:

4月8日,海南省地质局“地质大讲堂”(第十二期)在地质大厦九楼多能厅举办,邀请海南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原总工程师、副研究员孙冶作了题为《环境中的核与辐射(电离辐射)》的专题讲座。

讲座分为五个篇章。在“久居芝兰之室——我们的生活充满辐射”篇章,孙冶研究员讲授到:辐射主要是指电离辐射(放射性)和电磁辐射(电磁波),它们都是环境中与生俱来的自然现象,但由于这些辐射都以能量形式存在,无法被人的听、嗅、触、味等感官所感知,被长期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辐射对我们几乎不会造成任何健康和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放射性来源”篇章,孙冶研究员讲授到:自1895年伦琴首次发现X射线后,贝克勒尔、居里夫妇、卢瑟福、查德威克等科学家在短短几十年中逐步发现了“放射性来自于原子核”这一改变世界的秘密,奏响了人类文明进入原子时代的序曲。小小的原子核,可放出巨大的能量,就像亚马逊丛林一只小小的蝴蝶煽动翅膀,能在大洋上形成滔天飓风。正如中国古话所说,风起于青萍之末。

在“洞中一日——核技术与人类文明”篇章,孙冶研究员讲授到:二战后,核科学及核技术被迅速转为民用,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医学、国防、资源和科研等各个领域,例如发电、潜艇、产品无损检验、食品杀菌保鲜、污水处理、医疗诊断、癌症治疗等。地球年龄约45亿年,而放射性发现至今不过120余年,近现代的科技成就及文明发展呈几何式跳跃。假如真有个神仙在打盹,醒来一定会惊叹: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在“福兮祸兮、相伏相依——辐射危害可防可控”篇章,孙冶研究员讲授到:人体的原子和分子被辐射激发和电离后产生的化学变化,会使细胞的功能、代谢活动和分裂繁殖能力受损,其后果表现为细胞自行修复或替换、细胞死亡、细胞内DNA分子变化或染色体畸变。但是辐射可防可控,一张纸可以挡住α射线,β射线能被几毫米的铝片屏蔽,γ射线则需要很厚的混凝土来防护。目前,核电站具有的燃料芯块屏障、核燃料包壳、一回路压力边界和反应堆安全壳等四道防线可以确保我国核电的安全。

在“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环境放射性的监测、调查及评价”篇章,孙冶研究员讲授到:环境辐射监测的目的是监测、评价各种环境物质和生物体内辐射水平及放射性核素浓度的变化,其目标是评价核设施对放射性物质包容和流出物控制的有效性、出现事故排放时保持能快速估计环境污染状态的能力、鉴别由其它来源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等。

孙冶研究员用科学的语言、生动的图表、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学员们揭开了“核与辐射”的神秘面纱,为今后科学认识“核与辐射”做足了功课。

本次讲座由省地质局所属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院承办。省地质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相关业务技术人员聆听讲座。(撰稿:朱炳德)


附:授课专家介绍

孙冶,副研究员,先后在云南省环境监测站、省环保局(厅)、海南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及海南省现代应急管理研究院工作。在环境保护和核与辐射安全领域从业41年,担任过海南省核应急专家组组长、海南省现代应急管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是全国首批“注册核安全执业工程师”。主持完成了国家级项目“全国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中的云南子课题、参与指挥过云南省重大放射源事故处理、负责主持过海南省部分地区放射源处置重大专项行动。先后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环保委(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奖和九·五期间优秀环境质量报告书三等奖。完成《海南省矿产资源中天然放射性水平研究》等2部专著,发表期刊论文46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地质局  中文域名:海南省地质局.公益

主办:海南省地质局办公室  协办:海南省地质资料院  琼ICP备0500004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27    琼公网安备46010602000336号    

移动版 | 电脑版

主办:海南省地质局办公室 技术支持:开普云

琼ICP备05000041号

琼公网安备46010602000336号